close

2017年度“上海手冊”發行:聚焦城市治理



10月31日,由聯合國、國際展覽局和中方共同主編的《上海手冊 21世紀可持續發展指南 2017年度報告》(以下簡稱《上海手冊》2017年度報告)在廣州進行全球首發。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介紹,第一本《上海手冊》可以追溯至2010年召開的上海世博會,在10月31日世博會閉幕當天,《上海宣言》正式發佈。宣言中倡議,將每年的10月31日設為 世界城市日 ,用來銘記上海世博會的精神遺產,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宣言中還提出,將上海世博會展覽展示、論壇和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思想成果總結編撰成《上海手冊》,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推廣。

在中國政府、聯合國人居署和國際展覽局的共同推動下,聯合國大會於2013年底通過決議,決定將自2014年起每年的10月31日設立為 世界城市日 。經各方共同努力,先後於2011和2016年編寫發佈瞭《上海手冊》。

即將出版的《上海手冊》2017年度報告聚焦城市治理,在闡述城市治理的概念內涵、城市治理發展的不同范式以及城市治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從全球城市治理的實踐角度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主要挑戰。

在城市治理全球解決方案的遴選上,更是聚焦瞭如何通過城市治理來促進和實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容,包含城市公共空間、公共服務、住房、基礎設施、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等方面。

城市治理 的美好願景

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發展過程中積累瞭許多新舊問題,如城市人口的增長過快、城市迅速擴張、住房短缺、空氣污染、交通擁堵以及城市公平性的缺失等,困擾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使得實現上述城市發展目標的路徑越來越復雜,實施的主體也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迫切需要提高城市治理的水平。

2016年在聯合國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大會(簡稱 人居三 )上通過的《新城市議程》,為今後20年世界城市的發展確立瞭新的目標和方向。在《新城市議程》的 基多宣言 中,明確瞭人人享有城市和人類住區的共同願景,並將此上升到 城市的權利 的高度。

宣言中還提出,要致力於城市范式的轉變,要 加強城市治理,建立健全的機構和機制,增強各類城市利益攸關方的權能,使其參與其中,並建立適當的制衡機制,使城市發展計劃具有可預測性和協調一致性,以實現社會包容,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並促進環境保護 。

2017《上海手冊》年度報告作為對現實世界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實際解決問題的建議,聚焦城市治理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對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新城市議程》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也是《上海手冊: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2017年度報告選定 城市治理 主題的重要思考。

聚焦城市治理,目標正是為瞭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滿足對未來願景的憧憬和預期。

在《上海手冊》2017年度報告中,特別強調瞭 城市治理 的多元化。傳統的城市管理是由城市政府進行決策,並依靠等級機構與職能部門執行。在現代城市中,集中制、權威式的社會管理並不是最佳的管理方式,多元、靈活、平等的決策系統更加適應城市發展與管理的要求。

在城市治理概念下,政府並不是城市公共事務唯一的決策者,參與城市決策與治理的主體還包括市民、社會組織、企業。由於參與主體的多元化,政府決策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有利於群體共同目標的實現。

城市治理 中的上海故事

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的手冊中,來自上海的 社區花園 成為全球入選的七大案例之一。中國通過《上海手冊》這個平臺,面對廣闊的世界城市之林,發出瞭屬於自己的聲音。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介紹,手冊的編纂工作從去年11月就已經正式開始,在今年3月正式確立團隊,並於今年6月開展案例的遴選與征詢。在為期兩個月的案例選拔中,來自上海同濟大學的 社區花園 項目脫穎而出,成為本次《上海手冊》唯一入選的中國案例。

這個名為 高密度中心城區社區花園實踐探索 的項目,關註的是上海公共空間的發掘與再利用。上海作為中國高密度城市的代表,面臨著土地、能源、交通、環境等問題。急需探索在資源環境有限,中心城區開放綠地空間增量驟減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生長。

社區花園 被視為解決這一困境的路徑之一。社區花園指的是對閑置土地進行分塊租賃,或分配給傢庭作為園藝場地,強調社區民眾之間的共建共享。它著重於借園藝作為催化劑,將花園作為空間載體,促使社區追求更廣泛的社會效益。

城市最重要的細胞是社區。社區代表上海的文化傳承,是上海的精神之魂。 編輯團隊首席專傢之一,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彭震偉介紹: 在上海這個多樣化的城市,為瞭凝聚城市活力,發展城市空間,社區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項目共分為兩個案例,分別名為 百草園 和 創智農園 。兩者從 公 與 私 的不同角度,闡述瞭社區花園營建過程中各自階段的特征,以及對應的策略。設計團隊發現,在社區花園營建之初,如果社區邊界越模糊、人口構成越復雜、花園內容越豐富,居民的參與度越低,反之亦然。

已經擁有熟人社區環境的居民可以在專業的設計團隊指導下,全過程地參與到社區花園的營建中,而缺少熟人環境的社區則需要設計團隊的主導建設一個花園空間,通過運營團隊長時間的社區交流、社區活動來幫助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與關系,在之後的管理維護甚至空間更新中逐漸提高居民的參與性,兩種模式殊途同歸。

建造運營初期的策略需要結合各個社區的特性,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兩種類型的社區花園,目標都是讓更多的居民開始關註到身邊的環境,開始有意願、有能力、有規則地參與到公眾事務中,在公眾參與的過程中形成自組織,實現共建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中國大城市的快速發展帶來瞭不同領域的挑戰,要求多學科的交融,共同探討應對城市問題的策略。上海的社區花園作為社區民眾以共建共享的方式進行園藝活動的場地,基於景觀設計學,連接瞭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來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

社區花園是為瞭實現在上海這樣一個高密度人口的城市中,生態可持續、社區睦鄰友好、自然教育而建立的一次科學的嘗試。去除學術的外殼,空間本質上的核心就是人,不僅僅是兒童和老年人,還有年輕人,站在使用人群的角度,關註他們所關註的話題,通過滿足他們價值的活動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連接,協調各方矛盾,使人們對空間產生情感,這才是社區花園背後有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城市治理 的國際實踐

在2017年度的《上海手冊》中,除上海案例之外,還遴選瞭包括法國巴黎、韓國釜山、肯尼亞內羅畢、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美國迪比克、日本這六個國際案例。對於案例的遴選標準,彭震偉表示,首先考慮的是與 城市治理 的主題契合性。 無論參與主體是政府、市場還是社會,都必須緊緊圍繞城市治理展開。

除此之外,編寫團隊還考慮到各個國傢和地區的平衡,以及案例是否普遍適用性,和大傢公認的可信度。在時效性和案例的呈現效果上,也會有相對的考量。

比起去年選取的案例,今年的案例更針對城市本身的復雜性,選取瞭不同主體,實踐性更強。 彭震偉介紹,未來希望能打響《上海手冊》的品牌,利用聯合國的平臺,向更廣泛的國傢和地區征集案例,並由第三方團隊參與案例的評選。

法國巴黎:

塞納河更新的彈性思維

2012年,巴黎塞納河岸更新項目(BergesdeSeine)正式開始實施,本著 將河岸歸還於巴黎人、大都市區居民、到訪者和所有熱愛巴黎的人 以及 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在此找尋到屬於自己的場所 的目標,具體措施包括:將塞納河左岸2.3公裡長的機動車道改造成非機動大道,將右岸的相應路段限速並進行慢行友好化改造,同時在左岸營造新的公共空間供市民體育、文化和自然體驗活動。如今,塞納河中心段兩岸幾乎已經成為巴黎最具活力和場所魅力的地方。

該項目充分體現瞭當城市發展從基於 計劃 向基於 項目 的轉變過程中,一座發展成熟的城市在城市更新中所必須面臨的復雜的利益結構和多方利益協調的城市治理途徑。城市規劃真正成瞭利益協調的過程。規劃方案和實施方式的實驗性、可逆性特征,推動瞭不同利益間美妙平衡的實現,也為城市更新帶來彈性實施的新思路。

韓國釜山:山腹道半城鎮化地區復興計劃

韓國山腹道地區(Sanbokdoro)原本是位於釜山山地的一個村莊。在日本殖民時期,該地區曾是大量勞工的居住地;朝鮮戰爭時期湧入大批難民;而在韓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山腹道地區則成為瞭工人階層非正式住房的集聚地。由於復雜的歷史,該地區遠遠滯後於釜山城市的整體發展,亟待更新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更宜居的地區。

2009年起,政府在釜山地區施行瞭 山腹道文藝復興計劃 (SanbokdoroRenaissanceProject),旨在復興和活化這些沿線村落,修復該地區的文化和歷史,以推動整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不同於拆除舊有建築和建造巨大的公寓、綜合體的城市更新,山腹道地區的更新項目強調通過居民的參與,改善地區小巷、樓梯等步行空間及其周圍環境,更新現有建築、住房、公共設施等。項目致力於調動當地居民積極性,利用本地資源,發揮歷史文化和傳統住區景觀優勢,實現半城鎮化地區的全面振興。

肯尼亞內羅畢:貧民窟的 生產性公共空間 建設

肯尼亞的內羅畢集成瞭當代最典型的 貧民窟 研究樣本。內羅畢是一座典型的後殖民城市,正在經歷從殖民經過獨立運動直接參與國際資本競爭的歷程。內羅畢貧民窟的形成也源自這一歷史進程。在2010年左右,內羅畢的基貝拉取代瞭南非的索維托,成為非洲最大的貧民窟。

盡管這些內羅畢的貧民窟隻占據瞭很小的土地面積,卻擁有超過60%的城市人口。數據顯示,基貝拉貧民窟2.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大約80萬人口。這裡內部空間紊亂而集中,缺乏明確的道路系統和空間序列,市政設施嚴重缺乏;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貧民窟內部並不隻有 貧民 的居住場所,而是由大量的服務性空間和社區公共空間構成。貧民窟作為一個社區(而非住宅區)的屬性凸現出來,它的社會和文化功能因此也變得更加復雜而系統。

2006年開始,國際非政府組織KDI基於貧民窟中 自組織 式的建造方式,運用比較嫻熟的空間組織和運營技巧,投放大量社會資源,在基貝拉建立起一系列有影響的社區項目,極大的改善瞭貧民窟的經濟狀況和生活環境。

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教育公園縮短不平衡

安蒂奧基亞省位於哥倫比亞西北部,省會麥德林,總人口630萬。安蒂奧基亞的GDP位列哥倫比亞第二位,但城市地區和非城市地區之間的差距非常大。為瞭縮短地區間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平衡,帶動落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2012年,安蒂奧基亞教育公園項目被提出,主要是支持在建的80個教育主題公園網絡。在廣泛宣傳後,地方政府和社區爭相簽訂計劃書,建設自己的公園。該項目是發展規劃 重視教育,安蒂奧基亞 內的一個戰略,已經成為安蒂奧基亞教育轉型的主要項目,為區域發展創造瞭機遇。市政當局也簽訂瞭地方議會協議和市民協議,以保證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美國迪比克:

智慧可持續型城市

迪比克市位於美國中西部愛荷華州,密西西比河貫穿城區,是美國最為宜居的城市之一,也是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

2009年,在 智慧地球 概念提出的這一背景下,迪比克市政府與IBM合作建立 智慧可持續型城市(SSD) 項目,主要通過利用互聯網、計算機、傳感器、軟件等一套智能系統將該城市所有的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資源全部連接起來,利用電腦控制、偵測、分析和整合各種數據,並做出智慧響應。SSD項目旨在為市民提供所需的用水、用電、交通、垃圾和健康等個人數據的訪問權限信息,進而智能化地響應市民的需求並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使迪比克市更適合居住和商業發展。

日本:

城市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

當城市各方面發展到較高的水平,開始追求為所有人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尤其是考慮到弱勢群體包括老年人、殘障人士和婦女兒童,對於城市建設有特殊的需求,需在城市設計中為其提供便利,進行人性化的細節設計。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Design)是為瞭滿足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的需求,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切實保障安全、方便的現代生活環境。無障礙建設是社會道德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傢、一個城市精神文明的標志。

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日本城市關註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從一開始民間自發組織到後來和政府共同參與,日本無障礙設計已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系統,做得較為精細和人性化。

日本無障礙運動是自下而上的一次城市公共設施改革運動,民間舉措提供瞭實在的建議和方案,政府完善成熟的法規和激勵政策為無障礙設計提供瞭牢固的奠基,日本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為世界城市建設提供瞭很好的借鑒。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bb117hb53 的頭像
    lbb117hb53

    志志的購物車

    lbb117hb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